English

不废江河万古流

2001-03-1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编者按:今年1月,当“大江大河传记丛书”在书店里与读者首度见面时,立即引来许多人的兴趣和关注。江河也可以写传记?为什么要为江河立传?这套书写了哪些内容?……为了回答这些问题,日前,我们约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此套书进行评述,辑成一组笔谈,相信对读者会有所启发。

江河将无泪可流

□刘华杰(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)

最近几年不见经传的河北大学出版社频频露面,主要原因是该社策划了一系列举足轻重的图书,如“计算机文化译丛”(7种)、“世界著名实验室丛书”、“大江大河传记丛书”等,正在运作的还有“高科技公司传记丛书”、“科学圣地丛书”(4种)和“三思访真”小丛书。做这些图书都是社领导亲自出马策划选题,在全国范围寻找译者和作者,与作者详细交谈,提出写作与修改建议。列举的这些图书都一定程度上涉及科普,当然普及的是大科学,包括科学知识、精神、方法和文化。河大社在科普出版上的确有创新意识,并已取得初步效果(如多次获奖)。

目前刚上市的“大江大河传记丛书”试图记录中国大自然的变迁,并从中透视这块土地上独特的文化演化。此丛书将自然地理、人文地理、历史地理、地质、水文、历史、文学、生态等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以江河为线索,以一种博物学的方式研究和书写,颇有新意,亦值得推广。这种研究和写作,紧扣热点主题,时代感强,打破了文理的分界,也超越了玄想式的书斋学术。

“人有生命终结的时候,江河却应与天地同在,万古长流。然而,我们看到流淌了千万年的河流现在已是容颜衰老,身形枯萎,千疮百孔,有的甚至濒临死亡。”(原书编者的话)江河蕴育了文明,但反过来我们今日的文明并不高明和公正,它在扼杀江河母亲。为江河立传,就是为民族立传,着意回顾过去,唤醒普遍的麻本。说远了,这有助于中国人的持续生存,拯救未来,造福子孙。当发展(包括大开发)成了一剂万能的“春药”,当专家学者和少数政客在“春药”的鼓动下高度兴奋之时,正直的学者应当泼点冷水:当体制准备不足时,什么能够保证资源、生态免遭不可逆的惨烈破坏,按过去的经验归纳起来讲,小开发小破坏,大开发大破坏。阅读这套江河传记,重要的还不是关于河流与两岸的历史、文化,书中告诉了我们多少知识,而在于它以多层面的铺陈展示了江河对于人民的生存、文化的传扬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,以及在此基础上让人们思索,当前在“春药”的猛攻之下,如何使江河污染不再进一步恶化,如何使两岸水土得以保持,如何使大江大河不至于动辄断流。大修水库、南水北调,或许有用,但谁知道是否真的会有用?以上项目、搞工程代替朴素的植树造林涵养水份及环境治理,也许更高效,但不是根本办法,是狭隘的“工科思维”,也是一种局部化、短视的线性思维,一种经济学层面的低层次的思维。发展决不是仅靠经济学科就能解决的。

乘飞机沿多条航线俯视大地,可直观感知中国还剩有多少森林和草场,又有多少光秃秃的荒山、黄水和贫瘠的耕地,再观察一下美国和西欧国家的情形,联想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,没有人能够无动于衷,我们以发展的名义究竟做了什么便一目了然。当榨糖厂发臭的污水在西双版纳美丽的风景区坦然地流入江河时,当环保局作伪证为违法排放开绿灯时,当交了排污费就可心安理得地肆意排泄污水时,谁来为江河呻吟、呐喊?当中原某省要把上百亿公斤的麦子转化成汽油时,我震惊了:为什么要盲目生产那么多粮食?种植粮食的成本那么大,对江河和土地的压力那么大,不到万不得以何必一定要生产小麦,而且还要荒谬地转化成燃料!即使此转化是有利可图的,这种勾当也是不能做的。

应当说,目前的这套江河传还基本上从正面描述江河的历史与现状,只以少量篇幅不太激烈地描绘出江河本身面临的悲惨命运。当我们回味着美丽的传说、佚事、典故,看着书中精心选择的美丽彩色插页,可不要忘记,美丽的背后有丑恶。提倡大发展、上项目的人有一万种理由要达到他们的目的,给人一种感觉,如果不按他们说的做中国将失去大好时机。这里只是提醒:局部上正确的事情常常整体上是错误的,过去的所有重大决策失误当时都似乎是非做不可的(即好像不那样做就将犯更大的错误,如平炉炼钢,如反对马寅初控制人口增长的建议);加速发展能够掩盖社会矛盾但不能消除社会矛盾(如相对贫困,缺少公正和游戏规则),反而将进一步加剧矛盾,这将使大自然不稳定也将使社会不稳定。补充一句:我从来不反对发展,只是反对盲目乐观地煽动搞发展。盲目大开发在目前的体制下,将使江河无泪可流,危害中华民族的长久生存。

母亲河的悲歌

□吴国盛(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)

“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”。千万条涓涓小溪,在千沟万壑间汨汨流淌,汇集成江河,奔向大海。大海是它们的天然归宿和天然处所,“低流”就是水的天然运动。上善若水。它没有自己的形状但以天下万物为自己的形状,因而惊人地柔韧,大象无形;它默默地洗刷着自己的路径,描画着似乎难以预测的路向,但总是突然奇迹般地集结,自组织成一条奔涌向前的巨龙,并以创世的伟力,开山辟岭,择流而下;江河之水最终耗尽了它的势能,归于波澜不惊的大海,然而它消散了自己的个性,却催开了流经之地烂漫的生命之花。谁能了解一滴水的历程,谁就会洞悉生命的秘密!

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。大江大河是人类文化进化的第一推动,江河的命运也就成了人类文明的命运。千万年来,一江春水缓缓东流,调制着一方人民的生活情绪。江河上跃动着的,是一个民族悲欢离合的旋律。你若是领悟不到江河之水的律动,你就不能够把握到两岸人民的精神气质。“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,这是汉民族的时间哲学。

水与生命、江河与文明的镜像关系,所谓的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,从来也不是在隐喻的意义上说的。只有那些彻底遗忘了生命和文明之本质的人,才会把江河之水的五光十色看成平凡生活的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。水对于人类生存,不仅仅是在物理、生理意义上不可缺少,更首先是存在论上的相互纠结。要不然,母亲河就只是哺育了一个民族的躯体,而造就不了一个民族的灵魂。事实上,水联结着人类的基本生存结构:依偎在大地的怀抱、领受上天的恩赐。上天之水,以大江大河的形态,滋养着地上的人类。

自古以来,人们都把日月经天和江河行地看做永恒不变的象征,“尔曹身与名俱灭,不废江河万古流”。但是,正像文明有自己的生命节律一样,江河也并非万古长流,也有自己的盛衰周期。勾画生命(bio)的轨迹(graphia),是为传记(biography)。因此,传记并非人类这种有死者的专利。我们可以记述一个文明的兴衰历史,也可以为大江大河立传。

今天人类所遭遇的空前的环境危机,需要在多重视野里予以反思。近代以来,人们不再相信自然本身是有生命的,而把大自然看成一个能源库和垃圾场,结果,自然加速了自己枯萎的历程。令古人做梦都想像不到的江河俱废,如此也已成了现实。大面积断流、全方位污染,将最终打碎人类生存的物质结构和精神结构。文明的原动者,仓惶飞遁。

河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“大江大河传记丛书”,立意新奇,志向高远,为绿色图书出版开辟了又一崭新的空间。愿作者们在赞美母亲河的同时,直面它不幸的际遇。为江河立传,不见得能挽回江河日下的命运,但却可以唤起人类对自己本真的存在论结构的回忆:“万物源于水”。成也江河,败也江河。呜呼!

好书与情商

□宫敬才(河北大学出版社社长)

摆在我们面前的,是“大江大河传记丛书”第一辑中的四本:《长江传》、《珠江传》、《淮河传》和《塔里木河传》。书面世后,引来积极评论:它的立意及立意背后的气魄与技巧,它的作者队伍的专业水准,它的编辑的精当及封面内文设计的精巧和细心……一句话,这是一套令人耳目一新的书。

我作为出版社的负责人,详知这套丛书选题策划、作者筛选、考察写作和编辑出版的全过程。最深的体会是:好书与情商有莫大关系,或者说一(套)好书的诞生,需要诸多因素促成,其中必不可少者是情商。先说作者。几乎每一位作者接到写作任务时都表现出一种矛盾心态:为自己有机会挥洒才智与情思于传主我国的大江大河而感奋不已,同时又惟恐笔拙描绘不出传主———的博大精深而忐忐不安。看看每本书的自序和后记,此种心态或明跃于纸上,或潜伏于笔端,细品后自会有所感悟。此种心态激励作者把自己大半生的学识、敬业精神和对传主的炽热情感熔为一炉,奉献给编辑的是一部情与理、巧与智凝成的书稿。

再说编者。在见到书稿至编辑成书的多半年时间里,任文京和杨金花二同志修改书稿就像呵护各自的孩子,无微不至地“关照”自不待言,那种忘我投入的精神,实在让人感佩。直到现在,那一幕幕在酷热难当的盛夏的节假日,任文京同志泡在沥青灌顶的平房里,赤膊上阵,一条湿毛巾权作降温的空调机,细心编辑书稿的情境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。这种对编辑工作的痴情超越了可算计的功利,投射到书上,使书有了鲜活灵动的生命。

“大江大河传记丛书”的后续几本,还在制作和准备过程之中。已出四本的写作和编辑工作告一段落,稍作喘息之余是反思,反思的结晶是:好书中蕴含情商,情商的作用向度有两个,一是培养、积淀出超越功利目的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,二是滋生、成长出写好书、编好书的“道”——规律性、技巧性的东西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